暑运里的“高温战士” ——廊桥操作员与监护员

2025-08-07 15:41:58

当三伏天的太阳炙烤着大地,当人们躲在空调房里抱怨暑热时,绵阳机场的机坪上,消防护卫部的廊桥操作员与监护员毅然坚守在地表60℃+的“桑拿房”里,他们是旅客看不见的“安全防线”,更是这个夏天最动人的“高温逆行者”之一。

c3d8ab52-c0f9-4f73-b8ee-e534974a2031_副本.jpg

机坪上的“淬火”日常——汗水浇筑的安全长城

“我的制服每天要经历好几次汗透到晒干的循环。”监护员夏鹏抹了把额角的汗珠,墨镜后的眼睛依然紧盯着机身周边的动态。三伏天的机坪像个巨大的蒸笼,地表温度足以煎熟鸡蛋,而监护员们的巡逻脚步从未停歇。

他们的夏天没有“烧烤模式”,只有“淬火模式”。晨间装备自查时,汗水滴进对讲机,喊出的应答却依旧清晰有力;正午烈日下,同事间的一句“搭把手”“歇会儿再换”,成了最动人的战友情;深夜巡逻时,闷热与蚊虫挡不住专注的眼神,手电筒的光束在机坪上划出一道道安全警戒线。

“三伏天磨砺监护利刃,百日战锻造安全精兵。”这不仅是口号,更是他们用被晒蜕皮的脖颈、被汗水浸透的制服写下的承诺。当反光背心在阳光下勾勒出金色轮廓,那便是机坪上最坚实的“流动界碑”。

2609b712-43aa-4f69-99c7-b8418066ff9f_副本.jpg

2厘米的精准——廊桥对接里的“毫厘之争”

如果说监护员是“移动的安全屏障”,那廊桥操作员便是“空中通道的搭建者”。在旅客看不见的航站楼背面,夏鹏和同事们早已提前到岗:查航班号、查机型、查停机位,对高度、对角度、对距离、对时间,每一个数据都不能出错。

“廊桥与舱门的间隙必须控制在2厘米内。”夏鹏一边说着,一边双手控制操纵杆,左手对准舱门调整平台,右手微调高度方向,不到1分钟便完成调平轮固定与遮篷展开。这套看似流畅的动作,背后是无数次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——90秒的对接窗口期,他们要提前半小时做足准备,只为给旅客打通一条安全便捷的通道。

“一旦出现偏差,可能造成飞机和廊桥损坏。”夏鹏的语气里满是严谨,这份“毫厘必争”的专注,正是暑运航班密集起落时的安全保障。

3706e78d-5c0e-453a-8498-820127608dd9_副本.jpg

把自己站成“移动遮阳棚”——写给暑运的硬核情书

“他们说跑道会烫伤青春,可我在等:那架延误航班落地时,旅客看见的不是被晒蜕皮的脖颈,而是反光背心上跳动的‘消防护卫’。”

这首写在夏鹏工作日记里的小诗,道出了所有机场守护者的心声。当全机场都在找阴凉处时,他们把自己站成“移动的遮阳棚”,用湿透的制服,在控制区画下一条不会融化的地平线。

这个夏天,当你顺利踏上旅程或平安回到家乡,请记得,在绵阳机场的烈日下,有一群人正用汗水与坚守,守护着每一次起落的平安。


文字:张靖榆  图片:消防护卫部  文案校改:综合管理部  页面编辑:章露丹  责任编辑:朱 铮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