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绵阳机场的机坪上,一辆辆特种车辆穿梭在航空器旁,它们是飞机的“后勤管家”——垃圾车清运废弃物、摆渡车载送旅客、电源车保障供电。而驾驶这些“大家伙”的冯勇,早已把机坪的每一条路线、每一个停靠点刻进了心里。这位1970年出生的共产党员,自2000年3月入职以来,在特车驾驶员岗位上坚守了24年,用“让敬业成为一种习惯”的信念,把平凡的方向盘,开出了不平凡的轨迹。
24年与70次攀爬,在汗水里泡出“保障标准”
“特车与飞机,是‘粮草官’和‘前线战士’的关系——我们的服务跟不上,航班就可能‘掉链子’。”冯勇的话里,藏着对岗位的敬畏。他每天的工作清单里,有一项“必修课”:驾驶垃圾车为经停航班清运垃圾,光是上下车就要爬70-80次。夏天,机坪地表温度超过50℃,驾驶室像个蒸笼,一趟下来衣服能拧出水;冬天突降大雨,雨水顺着衣领灌进脖子,和汗水混在一起,冻得人直打哆嗦。
但他从没想过“对付了事”。垃圾车的挂钩是否精准对接飞机舱门?清运时会不会有杂物遗落机坪?这些细节他都盯得极严。“哪怕多爬一次,也要确保万无一失。”有次暴雨天,他发现垃圾车密封条老化,担心雨水渗入污染车厢,硬是冒雨蹲在车边,用胶带一圈圈加固,直到确认不会漏水才罢休。同事劝他“等雨停了再说”,他摆摆手:“航班不等人,安全更不等人。”
24年下来,他驾驶的特种车辆累计安全行驶超60万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15圈;经他手保障的航班,从未因车辆服务出过差错。这背后,是他记满了 本的“维护日志”——哪辆车的刹车需要提前检查,哪台车载设备的灵敏度有偏差,都写得清清楚楚。
从“找包”到“守夜”,把服务做到旅客心坎里
冯勇的方向盘上,不仅有安全,还有温度。在远机位保障时,他养成了一个习惯:每次摆渡车送完旅客,都要绕客舱走一圈,检查是否有遗落的行李。“出门在外,丢了东西多着急啊。”他记得有次送完旅客,发现座位底下有个书包,打开一看全是课本和作业本。当时旅客已经登机,他抱着书包一路小跑赶向客梯车,终于在舱门关闭前把包交到了那位母亲手里。“她激动得直掉眼泪,说孩子明天就要开学了。”那一刻,冯勇觉得,自己不仅是驾驶员,更是旅客旅途的“守护者”。
航班晚点是常事,通宵保障对他来说早已是“家常便饭”。困了,就把手机闹钟调成每20分钟响一次,趴在方向盘上眯一会儿;饿了,就在车上备一盒泡面,就着矿泉水下肚。家人也曾抱怨:“大过年的,别人都在家团圆,你却总在机场。”他总是耐心解释:“机场是团圆的‘中转站’,我们多一分坚守,就有更多家庭能顺利相聚。”
荣誉簿与“传帮带”,把敬业变成“接力棒”
冯勇的荣誉簿,是24年坚守的最佳注脚:2003年“优秀工作者”、2004年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、2008年“先进个人”、2017年“驾驶技师”、2024年“先进个人”……从“优秀”到“先进”,再到“建设创业者”,每一项荣誉背后,都是他对“敬业”二字的诠释。
但他更看重的,是把这份敬业“传下去”。作为车队的“教员”,他带过10多个徒弟,教技术更教态度。“开特车,眼要尖、手要稳、心要细。”他会带着徒弟在机坪上走一遍路线,讲解“靠近飞机时要减速到5公里/小时”“停靠时车轮必须与标线对齐30厘米内”;也会把自己的“维护日志”借给新人看,告诉他们“车辆就像战友,你对它好,它才不会掉链子”。
如今,54岁的冯勇依然保持着“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”的习惯,绕着车辆检查轮胎、油量、刹车,再用抹布把方向盘擦得锃亮。“只要还在岗位上一天,就要对得起‘党员’这两个字,对得起旅客的期待。”他说,未来想再多学些新能源特车的技术,“机场在发展,我们也不能掉队。”
在绵阳机场,冯勇就像一颗磨损了却依然牢牢拧紧的螺丝钉,在特种车辆驾驶员这个岗位上,用24年的坚守证明:平凡的工作,只要做到极致,就是不平凡。而机坪上那一道道车辙,正是他写给机场、写给旅客的最长情的告白。
文字:张靖榆 图片:章露丹 文案校改:综合管理部 页面编辑:张靖榆 责任编辑:朱 铮 张靖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