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绵阳机场的土面区草丛中,有一个年轻的身影总是穿梭于飞行区的草丛之中:他拨开杂草观察昆虫种类,蹲在田埂边测量植被高度——23岁的张垚,这个2024年刚从本科院校毕业的“新鲜血液”,在飞行区管理部场道驱鸟队生态调研岗上,用一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45次生态调研、3套完整台账,以“生态调研为基”,为绵阳机场鸟击防范筑起了一道科学防线。
从校园到机场——用专业解码飞行区生态
“生态调研不是逛公园,是给飞行区做‘生态体检’。”张垚的工作,听起来充满学术气息,实则与航班安全紧密相连——鸟类依赖植被栖息、以昆虫为食,而飞行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决定鸟类活动频率。他的任务,就是找到“生态链”上的关键节点,从源头减少鸟类停留的可能。
入职第一天,他就背着采样箱走进了土面区。四川六月的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,草丛里的蚊虫围着他打转,他却只顾着用镊子夹起一只蝗虫,小心翼翼地放进标本盒:“这是东亚飞蝗,是麻雀、伯劳的主要食物,记录它的密度能预判鸟类活动趋势。”为了搞清楚不同区域的生态差异,他把飞行区划分成多个采样区,每周固定时间调研,风雨无阻。
一年下来,他的台账里记满了“干货”:土面区早熟草木的生长周期与鸟类活动时间的关联、施用生物农药后叶蝉数量的变化曲线……这些数据,填补了部门在生态调研领域的空白,让“精准防控”有了科学依据。“以前驱鸟可能靠经验,现在我们知道‘为什么这里鸟多’,就能‘对症下药’。”
45次调研背后——让“数据”说话的较真
张垚的办公桌上,摆着三个厚厚的台账本:《草情调研台账》《昆虫调研台账》《哺乳动物调研台账》,每一页都写满了数据和手绘图表。“生态数据容不得半点马虎,差一个小数点,可能就会影响防控方案。”
有次调研时,他发现西北土面区的狗尾草比往年高出15厘米。“草太高会藏鸟,还可能吸引食草昆虫。”他没有简单记录草高超标,而是连续一周蹲点观察:记录草种密度、测量每日生长速度、分析土壤湿度,最终得出“春季降水偏多导致疯长”的结论,并建议提前15天进行刈割。这个建议被采纳后,该区域的鸟类停留次数下降了40%。
同事们说,张垚身上有种“学霸式较真”。为了给土面区的药物治理提供数据支撑,他自学了物种丰富度指数、多样性指数、优势度指数的计算。“他的台账不仅有数据,还有解决方案,这才是最有价值的。”
以“青春”筑“盾牌”——让鸟击防线越扎越牢
“以生态调研为基,筑鸟击防范之盾。”这句写在张垚台账扉页的座右铭,藏着他对工作的理解。在他看来,生态调研是“长线投资”——今天记录的一只昆虫、一片草叶,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就会成为避免鸟击的关键信息。
谈及未来,这个年轻的生态调研员眼里有光:“我想把调研范围扩展到飞行区周边3公里,搞清楚场外生态是如何影响场内的。”他还计划把台账数字化,做成可实时更新的数据库,“让每个驱鸟员都能随时查看生态动态,让科学防控成为常态。”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土面区,张垚又背着采样箱出发了。他的脚步轻快而坚定,在草丛中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。在绵阳机场的鸟击防范体系里,他就像一颗正在生长的“种子”,以专业为根、以数据为叶,用青春的力量,让“生态防线”长得更茁壮——这,正是新一代绵阳民航人用科学与坚守写下的责任答卷。
文字:张靖榆 图片:李宇弘 文案校改:综合管理部 页面编辑:章露丹 责任编辑:朱 铮